永續發展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教訓與願景,細緻完整的描繪在聯合國的 17 項目標之中,本校暨本 院既以在地永續、社會責任為圭臬,即應開設相關課程,開拓學生視野,增深發展反思,使其反觀自 身,力行實踐。
本課程設計分為三個層次,且環環相扣,首先是對永續發展之各定義、各面向、各視角做一統整; 其次,將聯合國 17 項目標以社會實踐精神分為四大分群,宏觀鋪陳。
第三個層次則是據以規畫系列講座,以求擴展視野、結合社會實踐。本課程為此以主題關鍵字設計邀請講座演講,從各領域、各層面,細細梳理實務操作與箇中意涵,務求使學生能更深切掌握實踐之精神、計畫、作法與創新。
綜上,修課學生遂得以擴深其永續素養、培養實作力。系列設計亦廣受學生好評,咸認印象深刻,世界如在眼前。
【第一場】
主題:新住民女性與公共參與
時間:2021年4月26日(星期一)13:30~15:20
講師:新住民國策顧問―胡清嫻老師
演講內容:胡清嫻老師分享自身在台生活與工作經驗以及台灣與東南亞各國之間不同的文化差異,讓學生們可以更加瞭解東南亞新住民在台的處境。
【第二場】
主題:循環經濟-從資源效益、氣候危機到永續發展
時間:2021年5月3日(星期一)13:30~15:20
講師:循環台灣基金會溝通行動專員―劉李俊達老師
演講內容:劉李俊達老師從買一個產品到買一個服務的角度切入現今人們日常的消費模式。隨著各種商業經濟的蓬勃發展,人們如何反思對於資源的妥善運用和避免浪費,從一次性的線性經濟轉成節約資源的循環經濟。
【第三場】
主題:要拔河還是跳恰恰?我在議會與街頭的社運實踐
時間:2021年5月10日(星期一)13:30~15:20
主講人:地球公民基金會副執行長―王敏玲老師
演講內容:王敏玲老師講述高屏地區長年以來嚴重的空汙問題以及對人體的危害是多麼可怕。分享自身過去一直以來對空氣品質檢測的重視理念,並積極在街頭和立法院內努力為人們爭取政府應該公開透明任何與空氣品質有關的數據與標準的經驗。
【第四場】
主題:二十年農業上下游-從農業到綠能的永續軌跡
時間:2021年5月31日(星期一)13:30~15:20
主講人:上下游新聞市集創辦人―馮小非老師
演講內容:馮小非老師以人們與自然以及社會三者之間的關係來講述農業在台灣發展所遇到的問題與困難。隨著人們對於食安意識的提升,消費者主動和農家訂購農產品,讓農家能穩定生產安心的食物。後來馮小非老師與一些關心食農問題的人士一同創辦上下游新聞市集專門報導與食農有關的新聞。
每場講座結束後,學生即撰寫心得回饋單以及講座滿意度調查表,幾乎大部分的學生都表示了滿意與肯定。來自永續各場域耕耘有成的實踐家們,熱誠分享了各自的實踐經驗與體悟,學生對此深感既新鮮又有趣,對於實踐中的各項議題,如東南亞新住民的生活、循環經濟的發展、空氣的品質與空汙檢測以及農業與食安的問題等,也有了更貼近自身的理解。經過本課程之學習,修課學生們不僅增益知識、擴展經驗,更是在期末專題中呈現其所學,深刻思考實際在生活中實踐永續的各種方式,不僅提升自身的永續素養,也為地球的永續發展盡了一份心力。
新住民女性與公共參與―新住民國策顧問―胡清嫻老師演講
|
循環經濟-從資源效益、氣候危機到永續發展―循環台灣基金會溝通行動專員―劉李俊達老師演講
|
要拔河還是跳恰恰?我在議會與街頭的社運實踐―地球公民基金會副執行長―王敏玲老師演講
|
二十年農業上下游-從農業到綠能的永續軌跡―上下游新聞市集創辦人―馮小非老師演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