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大武山下

大武山下

我們需要一所什麼樣的大學?

標高3092公尺的北大武山是南台灣的最高山,也是屏東人心目中的母親山,受到大武山的啟發
國立屏東大學於2019年正式成立大武山學院
旗下納人共同教育中心、博雅教育中心、跨領域學習中心、社會實踐暨永續發展中心、EMI 發展中心及新媒體創意應用碩士學位學程。
「大武山下天長地久」代表學校對大武山學院的期許,要有如大武山的開闊視野,更如大武山一般深遠屹立。
過去在大學的傳統學院裡,多數是以專業為導向。理學院、管理學院、資訊學院、教育學院等,這些都是為修習專業而設置的學院,
屏東大學新設的大武山學院。雖然不是為登山而來,但是精神與目標,的確是「大武山級」的。

「大武山學院是針對大學的末來性及創新性進行盤點,以確定在未來我們到底需要一所什麼檬的大學?」

跨出圍牆
我們到底需要一所什麼樣的大學?每個人心中的大學樣貌都不太一樣,
有的希望與國際接軌、有的希望能學到一技之長,也有人希望多元創新、豐富生活,但從沒有人希望大學是關起門來讀書的,
人人心目中的大學,都是希望能跨出圍牆之外,與世界連結。

屏東大學設置的「大武山學院」由原來的「通識教育中心」擴展而成,除了「共同教育中心」和「博雅教育中心」之外,
另外增設「跨領域學程中心」,設計各種跨領域學程,開啟多重視野,培育多元專長。
此外,還納入「大武山社會實踐暨永續發展中心」.強化在地連結,並整合校內各項主要與社會實踐、產業發展相關的計畫與課程,
將教學課程與研究計畫成果導人地方,結合各方資源,擴展學校實踐社會責任的面向與深度。

大武山學院最大的特色就是「通識-跨域-在地實踐」三位一體,將通識教育、跨領域對話和「在地實踐」(USR和地方創生)緊密結合
這是 109-110年的階段性目標,目前已經完成。
未來的展望則是希望擴大國際視野,推展EMI(英語作為教學媒介、全英授課),為了培養學生的國際移動力。
大武山學院己成立「EMI 發展中心」,以十年計畫逐步在校園推動全英語授課。
另外,培養跨域學習的能力也是大武山學院的推動重點,過去在非網路的時代,老師就是知識的連結。
如今網路發達、資訊爆炸。學生更需要跨域學習的能力,也就是一種走出校門之後。
藉著「Learn how to learn」的素養,仍然可以繼續不斷擴充的能力。
學校端出了至少廿套的跨領域學分學程,包括地方創生、STEAM 教育學分學程、VR/AR 互動設計學分學程、管理學院全英文學分學程等,
學生只要修滿學程。就可以申請在畢業證書中加註第二專長。
學生的學習不再固定本科系的專業範圍,而是全新的跨域學習模式,也許在學生的眼裡,這項稱之為自由學分的「自由」,是另一種課程的負擔,不過大學學習就和面對人生的挑戰一樣,想獲得完全的自由,就必須展現高度的自律。想看見圍牆外的美麗風景,當然就得多一分努力。

怎能不博雅?如何不永續?
這年頭,各界都在預測末來十年什麼樣的行業會被機器人取代?這使得博雅教育再度受到討論,
因為資料性、重覆性行為太高的工作 ,機器人做得比人頻還要好,但邏輯、思考、創意,還有預見末來的能力,永遠是人類的強項。
為了扎根博雅教育,屏東大學特別把博雅教育與共同教育中心納人大武山學院,共同教育中心負責大學共同科目的推動,
包括國文、英文及程式設計等,博雅教育中心則涵蓋多樣的人文教育課程,從世界、外交、文化到氣候變遷,有誰能置身事外?
「大武山社會實踐暨永續發展中心」則是更進一步實現大學社會責任USR,同時落實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SDGs。
大學不單只是要專業養成,而是「培養一個未來的人才」。
因此學校鼓勵學生在大學時期就學會了解在地、協助地方培養永續發展實踐力。
例如推動「屏東學」正是從了解在地關始,推面地方創生計畫,就是打開與地方連結的管道。
至2021 年止,屏東大學已與在地 11 個鄉鎮區公所 ,
包括屏東縣泰武鄉、牡丹鄉、枋寮鄉、萬巒鄉、高樹鄉、來義鄉、春日鄉、獅子鄉、潮州鎮與高雄市甲仙區、六龜區等單位共同簽署「推動地方創生合作意向」,並已協助 8個鄉鎮區公所完成創生計畫提案作業,其中泰武鄉、牡丹鄉等 6個鄉皆已順利取得計畫經費補助。
正是透過這些計畫的磨練,慢慢練就一個未來的人所需要關懷社會的心,這也回應到大學的終極目標,所有的一切都是為未來培育人才。

全新的媒體時代
2021年10月,大武山學院旗下的第一個碩士學位學程正式對外招生,新媒體創意應用指的就是廿一世紀全新的媒體時代,

這不是過去的資訊科系、傳播科系、或是設計科系所能涵蓋 ,卻是無可避免必需了解的社會現象,
若科系調整己無法跟上時代時,就讓大武山學院來吧!
這是北大武山的高度及視野,也是學校突破舊有學院及科系的創新作為。
<以上內容摘錄 國立屏東大學 夢想的起點>